
近年來,株洲市天元區堅持“當前和長遠統籌考慮,用編和用人統籌推進”的思路,堅持精準用編、深入挖潛、創新管理,推進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高效配置,持續釋放編制潛力,讓老百姓享受更加優質高效的基礎教育服務。
一、做好編制保障文章。一是強化編制保障。為妥善化解生源激增與編制總量不足的矛盾,近年來向市委編辦爭取了中小學教師編制1000余名,并多渠道招聘、引進教職工1000余名。區委編辦會同人社、教育進一步細化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,構建起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,特殊情況適當傾斜的編制核定標準。同時,根據生源發展情況,對未來五年學生規模及結構進行預測研判,提前做好政策及編制儲備。二是實施單列管理。將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從全區事業編制總量中單列出來,實施單列管理,實行“專編專用”。區委編辦負責“總量控制,動態調控”,并根據中小學教師需求變化,簡化、優化教師調動手續和流程,提供優質服務。三是組織開展核查。按照“總量控制、統籌城鄉、結構調整、有增有減”的原則,區委編辦每年會同區人社局、區財政局、區教育局根據班額、生源和師資結構等情況具體分配,重新核算各學校編制,實行動態調整。在核定的全區中小學教育專項編制總額內,根據各學校學生實際變化情況統籌考慮各學校編制超(空)、教師超(缺)等問題,盤活編制資源,實現該減的減下來,該增的增上去。
二、做好結構優化文章。一是優化教師結構。對新招聘教師在學段和學科上進行傾斜,根據生源發展情況主要以中學教師為主,重點招聘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理等中學緊缺學科教師,解決學科結構性問題。同時,調優現有中小學教師結構,將一部分專業對口、具有中學教師資格證、有過中學學科教學經歷的小學教師選派到中學任教,在消化小學教師的同時彌補中學學科教師不足。二是優化崗位設置。為合理調配中學與小學教師,區人社局對中小學教師崗位設置實行“總量控制,分類設崗”,分中學、小學類別核定教師崗位的數量,區教育局按照“按需配置、合理流動、促進均衡”的原則調配教師。三是優化學校設置。按照“同質搭配,規模匹配”原則,將城區優質學校與農村中小學校搭配結盟,形成新的學校結構,在保留編制的情況下,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交流,把老師從“單位人”變成了“系統人”,實現了城鄉師資大融合,促進了區域教育整體性均衡發展。
三、做好交流輪訓文章。一是建立交流機制。出臺《株洲市天元區教育局關于印發<天元區教育系統教師區內交流工作實施意見>的通知》,鼓勵教師區內交流,為區內教師交流提供制度保障。二是創造交流條件。從2013年開始,天元區的新建學校均按九年一貫制、“中小學背靠背”的方式建設校舍,如天元中學、天元小學,菱溪中學、菱溪小學,隆興中學、隆興小學,長沙一中株洲實驗學校等等,為中小學間的教師交流創造了條件。實施研培一體化,建立天元區研培體系,針對不同層級的教師,實施“星火”“火炬”“燈塔”計劃,促進教師專業成長,培養一批專家型、名師型教師。三是試點交流輪訓。從2022年秋季開始,選派具備任職資格的小學音樂、體育、美術等,中學物理、化學等學科教師在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年級中交流輪訓,做實校本培訓,充分發揮“雙名”(名校長、名教師)作用,吸收跨學段的教師參加,實現由“學校人”向“系統人”的轉變,促進了學校之間先進教育理念的交流,以及對一線教師的培養鍛煉,推動了教育事業均衡高質量發展。
責編:殷寧澤
初審:殷寧澤 二審:唐夢君 終審:羅敏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